說起衛星導航,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噢,我知道,不就是GPS嘛。”的確,目前而言,來自美國的GPS技術壟斷了95%以上的民用導航軟件。
而說到北斗導航,大多數人可能會摸不著頭腦。它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比GPS更好嗎?技術成熟嗎?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
“人們不了解北斗導航,主要原因還是它之前更多地被用于軍事和專業領域,和老百姓的生活關系不大,但隨著北斗導航進入民用領域,北斗導航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期。”中導恒大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國政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從金融行業跨界再度創業的他不久前順利地拿到了交通部頒發的牌照,即將成為進軍民用導航領域的領頭羊。“現在民用領域的推廣還跟不上,我希望響應國家的號召,將北斗導航技術帶入民用領域,這將是一個大到難以想象的市場。”善于資本運作的他對于未來顯得躊躇滿志,他興奮地預測,到2020年,GPS可能就會退出中國。
“兩客一危”先行試點
胡國政之所以如此信心十足是有原因的。交通運輸部在2012年12月31日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管理服務示范系統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
按照交通運輸部的文件,中國將在 2014年至2015 年兩年時間內,在江蘇、安徽、河北、陜西、 山東、湖南、寧夏、貴州、天津等9省市以及珠三角地區試點強制“兩客一危”(旅游包車、大客車、危險品運輸車輛)車輛安裝雙模北斗導航設備,其后在全國推廣。
在此之前,北斗導航基本用于國防及專業領域,國家制定自主研發導航系統也是為了國防安全,做到自己掌握自家門的鑰匙。而上述《通知》的公布也使北斗導航的國家戰略得到進一步升級。
“交通部此次的《通知》意味著北斗導航對民用領域的進一步開放,這就是機遇。”胡國政告訴記者,公司將在上述9省市重點布局,擬投資 2 億元,設立華東、華北、華南、 華中和西部五大片區的五個信息處理中心,以及 15 個重點城市的過檢平臺,迅速發展市場渠道,占領市場。“我們未來兩年的目標是占取‘兩客一危’80%至90%的市場份額。”但他也坦言,隨著鼓勵政策的出 臺,會有更多企業加入到競爭行列中來,北斗導航的民用領域也將可能變成一片紅海。他透露,公司目前已經整合了幾家上下游企業,一切都已蓄勢待發。
技術強過GPS?
“兩客一危”領域的率先開放,意味著北斗導航離個人手機導航、個人汽車導航領域不遠了。然而國人對于北斗導航的了解還是相對較少,那北斗導航技術較GPS到底有何優勢呢?它真的能戰勝GPS嗎?目前“兩客一危”被強制安裝北斗導航,但對于個人用戶及手機導航等軟件方而言,他們會愿意選擇使用北斗導航嗎?
雖然在大眾看來,中國自主研發導航系統遙不可及,但事實上北斗導航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跟蹤研究算起,已歷經近20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從2000年起,中國就早于歐洲人,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全球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稱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二代系統于2004年8月31日正式立項,2011年12月27日提供試運行服務。截至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了4箭6星發射,已成功發射16顆衛星,覆蓋整個亞太地區,預計在2020年將覆蓋范圍擴至全球。
在胡國政看來,除了目前覆蓋范圍局限于亞洲這個劣勢,在其他方面北斗都要強過GPS。首先,北斗導航支持實時導航,而GPS則不行,GPS不定期更新 就會容易指錯路誤導車主,這一點則永遠不會在北斗導航上發生。而另一方面,北斗導航的清晰度可以精確到一米,而GPS則要10米。更值得一提的是,北斗導航擁有雙向通信功能,車主和車主之間可以實現對話。“可以說北斗導航就是集手機導航、微信、 行車記錄儀、報警系統為一體的產物。”
市場有望超4000億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最新預測數據,到2015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則將超過4000億元。胡國 政告訴記者,整個北斗衛星導航的產業鏈是非常龐大的,而他也希望通過“兩客一危”作為入口,為之后大舉進軍私人導航應用市場鋪路。“用戶量是基礎,只要有 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我們只需收取服務費就可贏利。”
據透露,每臺終端都能夠實時采集路面信息,繪制地圖和提供周邊路況和店鋪數據,甚至還能提供在各地停留時間,從而能進一步分析得出用戶消費習慣等有價值的信息。這些非結構化數據將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利潤也不是靠賣終端設備和流量費所能夠比擬的。中導恒大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建立數據中心,收集和分析數據,在適當的時機利用這些數據,整合和生產一些市場前景更大的民用產品。
(關鍵字:衛星導航 GPS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