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種類很多,而且發生面積較廣,寄主多,對柑桔的生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因此要采取農藥等有效措施及時防治。主要以鳥嘴壺夜蛾、嘴壺夜蛾、橋夜蛾、枯葉夜蛾、小造橋蟲等危害嚴重。成蟲在夜間飛到桔樹上,用口喙穿刺果實,吸取汁液,導致果實脫落或腐爛。
以往柑桔吸果夜蛾大多發生在山區、半山區為主,因為它的寄主以山間木防己、漢防已、高梁泡、野板栗、薅秧莓等雜草。另外,隨著水果業發展,如梨、桃、李、枇杷、楊梅等,都是它的食料,為它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鏈。所以,近幾年來,吸果夜蛾向平原地區遷徒,加劇危害柑桔等水果。
柑桔吸果夜蛾大多數一年發生2-4代,多的可達5-6代。它均以成蟲在夜間飛至果園危害成熟桔果,以口喙穿刺果實。幼蟲不危害果實,常取食田間雜草。從目前各個桔區防治吸果夜蛾措施來看,用除莠劑防除雜草(幼蟲寄生),誘殺幼蟲,樹冠掛毒餌,燈光誘殺及樹冠噴灑藥劑等方法,雖然都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推廣應用其難度較大,真正要達到顯著防治效果,還需進一步探索。
防治措施:
1、鏟除寄生。將桔園四周的木防己、漢防己、高梁泡等雜草鏟除,或噴灑除草劑滅之,可減輕鳥嘴壺夜蛾、嘴壺夜蛾等主要幾種吸果夜蛾的危害。還可以留小部分寄主雜草,能捕捉幼蟲。同時,在桔園近地不要栽種棉花、黃麻、木槿、芙蓉等作物。
2、新建桔園應栽種同時成熟品種,不可早、中、晚熟混栽,能切斷吸果夜蛾食物鏈,以減輕、避免危害程度。
3、果實套袋。對早熟品種及時進行套袋,在套袋前應進行藥劑噴灑防治柑桔銹壁虱,防止后期發生銅病果。
4、燈光誘殺成蟲。根據吸果夜蛾趨光性,在距1.5-2m處桔園安裝黑光燈、紫外線、頻振式殺蟲燈或普通電燈等。燈高于樹冠,燈下放木盆,盆內盛水,加點柴油或機油。每日撈去死蟲,隔幾天換水一次。也可以在桔園內設置黃光燈,能拒避吸果夜蛾飛入園中,減輕果實危害。夜間用手電筒照射果實,搜捕吸果夜蛾成蟲。
5、誘殺。
(1)糖醋液∶食糖8%、食醋1%、敵百蟲0.2%的比例配制而成。
(2)紅薯飴糖2份、秈米甜酒汁1份、爛桔果1份、敵百蟲1份,加水20份配制成藥液。
(3)毒餌:用瓜果片浸在5%氟蟲腈SC(銳勁特)1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5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0倍液浸瓜果片等。然后將浸好的瓜果片掛在樹冠頂部,藥液盛在盆中,每畝桔園內呈梅花形放5-6盆,以此誘殺成蟲。
用香茅草油浸紙片掛在桔園四周邊上的桔樹上,對吸果夜蛾成蟲有拒避作用。
6、藥劑防治。用5.7%天王百樹乳油1000倍液,或加入SK礦物油300倍液混用,噴灑樹冠。起到拒避、拒食作用,噴一次藥,可維持10-15天。采果前20天停止噴藥。
桃樹特別容易發生病蟲害,所以一定要積極的防治,使用農藥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一定要注意科學性。
(一)桃細菌性穿孔病
葉片染病,初在葉背產生淡褐色水漬狀斑點,擴大后成為紫褐色斑,邊緣角質化,病斑周圍有水漬狀黃綠色暈環。病斑干枯,病健交界處產生一圈裂紋,并形成穿孔。果實染病,初為褐色水漬狀圓斑,后變為暗紫色,中央稍凹陷,邊緣水漬狀。枝條染病,形成春季潰瘍斑和夏季潰瘍斑。春季潰瘍斑發生在夏季發病的枝條上。夏季潰瘍斑多于夏末發生,在當年嫩枝上產生水漬狀紫褐色斑點,近圓形,中央稍凹陷,多以皮孔為中心。
病菌在被害枝條組織中越冬,借風雨或昆蟲傳播,經葉片的氣孔、枝條的芽痕和果實的皮孔侵入。春季潰瘍是主要初侵染源。氣溫19-28℃,相對濕度70-90%利于發病,該病一般于5月間出現,7-8月發病嚴重。溫度適宜,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季節發病重。樹勢弱發病早且重。果園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發病重。
(二)桃樹流膠病
侵染性流膠病嫩枝染病,初產生以皮孔為中心的疣狀小突起,漸擴大,其上散生針頭狀小黑粒點,翌年5月上旬,疣皮開裂,溢出樹脂,初為無色半透明稀薄而有粘性的軟膠,不久變為茶褐色,吸水后膨脹為胨狀的膠體。果實染病,初為褐色腐爛狀,逐漸密生粒點狀物,濕度大時從粒點孔口溢出白色塊狀物,發生流膠現象。
非侵染性流膠病又稱生理性流膠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椏杈處。主干和主枝受害初期,病部稍腫脹,早春樹液開始流動時,從病部流出半透明黃色樹膠,尤其雨后流膠現象
更為嚴重。流出的樹膠與空氣接觸后,變為紅褐色,呈膠胨狀,干燥后變為紅褐色至茶褐色的堅硬膠塊。
侵染性流膠病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條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彈射出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從皮孔、傷口及側芽侵入,進行初侵染。一般在直立生長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嚴重,側生的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處易積水的地方受害重;土質瘠薄,肥水不足,負載量大均可誘發流膠病。一年中有兩個發病高峰,分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與8月上旬至9月上旬。
非侵染性流膠的原因有:霜害、凍害、病蟲害、雹害及機械傷害造成傷口,引起流膠;栽培管理不當,如施肥不當,修剪過重,結果過多,栽植過深,土壤粘重,土壤酸堿等原因,引起樹體生理失調。一般4-10月間,長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膠病嚴重。
(三)桃褐腐病
果實染病,初于果面產生褐色圓形病斑,果肉變褐腐爛,數日波及整個果面,表面產生黃白色或灰褐色絨狀霉層,后期病果全部腐爛,干縮成黑褐色僵果。花器染病,先侵染花瓣和柱頭,初呈褐色水漬狀斑點,漸蔓延到萼片和花柄上。嫩葉染病,多從葉緣開始,產生暗褐色水漬狀病斑,漸擴展到葉柄,全葉枯萎。枝條染病,產生邊緣紫褐色、中央灰褐色、稍下陷的長圓形潰瘍,病斑環繞枝條一圈時枯死。
以菌絲體或菌核在樹上或地面的僵果和病枝潰瘍部越冬,翌春產生孢子,借風、雨和昆蟲傳播,從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其中主要是傷口。花期遇高溫高濕病害重。凡是果
皮薄、果肉柔軟多汗的品種均易感病;栽植過密、修剪不當、通風透光不良的桃園易發病。
(四)桃蛀螟
成蟲體長10毫米左右,翅展20-26毫米,全體黃色,胸部、腹部及翅上都具有黑色斑點。雄蛾腹部第9節末端為黑色,甚為顯著。卵橢圓形,初產時為乳白色,2-3天后變桔紅色,孵化前變為紅褐色。幼蟲成熟后體長22毫米,頭部暗黑色,胸腹部顏色多變化。蛹褐色或淡褐色,長13毫米左右。
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于粗皮縫中,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殘株內結繭越冬。4月下旬至5月化蛹,蛹期20-30天。初孵幼蟲有轉果習性,老熟后于果內、果臺處結繭化蛹。代卵主要產在核果類果樹上,早熟品種落卵較多。第二、三代卵多產于梨、柿、粟、石榴和農作物上,幼蟲為害至9月下旬陸續老熟結繭越冬。
(五)桃蚜
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8-2.1毫米,頭、胸部黑色,腹部綠、黃綠、褐、赤褐色,背面有黑斑,腹管較長,尾片圓錐形。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0毫米左右,體鴨梨形,全體綠、桔黃、赤褐色等,有光澤。卵初為綠色,后變黑色,長橢圓形。若蟲體小,似無翅胎生雌蚜。成、若蟲群集芽、葉、嫩梢上刺吸汁液,被害葉向背面不規則地卷曲皺縮,排泄蜜露誘致煤污病發生或傳播病毒病。
年發生20-30代,以卵在桃、李、杏等越冬寄主的芽旁、裂縫、小枝杈等處越冬。次年桃樹萌芽時,卵開始孵化為干母,群集芽上為害,后遷移到葉背和嫩梢上為害、繁殖,陸續產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蘋果、梨、雜草及十字花科等寄主上遷飛擴散。5月上旬繁殖快,并產生有翅蚜飛往煙草、棉花、十字花科植物等越夏寄主上為害、繁殖。5月中旬以后,桃、蘋果、梨等越冬寄主上基本絕跡。10月產生有翅蚜遷回越冬寄主為害、繁殖,并產生有性蚜、交配產卵越冬。
(六)桃紅頸天牛
成蟲體長28-37毫米,黑色,前胸大部棕紅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澤。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背面有瘤狀突起。卵長圓形,乳白色。幼蟲體長50毫米,黃白色,前胸背板扁平方形,前緣黃褐色,中間色淡。蛹淡黃白色,長36毫米,前胸兩側和前緣中央各有突起1個。幼蟲蛀食皮層與木質部,喜于韌皮部和木質部間蛀食。
山東2-3年一代,以各齡幼蟲越冬。寄主萌動后開始為害。成蟲于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發生,成蟲羽化后在蛀道中停留3-5天出樹,經2-3天交配產卵。卵產在皮縫中,距地面35厘米以上樹干上著卵多,單雌卵量40-50粒。孵化后蛀入皮層,逐漸蛀入皮下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為害,后蛀入木質部為害,多由上向下蛀食成彎曲的隧道,隔一定距離向外蛀一條通氣排糞孔;有的可蛀到主根分叉處,深達35厘米左右。
(關鍵字: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