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作為化工產業鏈偏終端的產品,處于利潤傳導的后端,其利潤受成本端影響較大。從2022年一季度起,成本端漲幅明顯,聚乙烯也就成為了低利潤的常客。然而低利潤卻伴隨了高產量,我們來一探究竟。
從存量到增量:先從現象開始看起,都說近端國產供應壓力偏大。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裝置投產貢獻出來的。其實年前就已經沒有太多的檢修裝置,彼時更多的壓力來自于存量供應。對于華南兩套大裝置的投產,市場其實早有預期。但裝置真正落地之后,對于產量的貢獻依舊不少。從數據的角度,結結實實的感受到產能落地后的力量。
好在兩套大裝置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并不會把全部產品投入國產市場的洪流。尤其是海南煉化依靠保稅區,加之其便利的海運優勢,可以更方便的把貨源輸出到國外市場。為聚乙烯走出國門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現象已經表明,其產量更多的來自于增量供應。那我們把目光聚焦回存量供應。裝置的生產積極性到底是要考慮利潤問題,當然化工品乃至工業品更應該看其綜合利潤,而不是糾結于單產品利潤如何。何況,每套裝置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就單單是原料端,可以說各有千秋。同樣都是煉化一體化裝置,其原料來源也各自不同,更不用說MTO或是輕烴裝置。再考慮到固定資產折舊、人員成本等,對于成本端的計算,用粗線條刻畫也未嘗不可。
從利潤來看,基本徘徊在0利潤附近,甚至多數時刻,在水面以下。從我們的直觀感受看,欠佳的利潤必然帶來的是不高的生產積極性。從存量裝置的產能利用率來看,也確實如此。
如此看來,高產量和低利潤看似一對矛盾,其實細致來看,兩者的存在并非偶然,而且這種情況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持續。
(關鍵字:PE PE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