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3年中國進口自美國聚丙烯月度數量,可以明顯感受到貿易摩擦對雙邊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彼時隨著美國實施各種貿易壁壘限制中國經濟發展,對多種中國出口至美國產品征稅比例加重,導致摩擦升級;中國隨之對美國產PP/PE增加25%懲罰性關稅,對中國聚丙烯進口市場造成明顯影響,高成本導致國內無法進口美國產塑料顆粒;國內下游“被動”完成醫療透明、家電抗沖等進口原料替換,拉開中國聚丙烯國產替代序幕。
近兩年,可以感受到全球聚丙烯貿易流向明顯轉變,促使這一現象產生的導火索,一方面是2019年底全球疫情的爆發,另一方面則為2021年2月,美國極寒天氣的出現,在兩者催化下,貿易流向發生轉變。而對于中國聚丙烯國產替代進程而言,貿易流向的轉變無形之中增加了國內貿易及下游對進口資源國產替換的意愿。
2021年美國寒潮事件影響下,導致其境內80%裝置被迫關停,場內供不應求局面持續至當年10月,當地市場價格隨之水漲船高,在高需求及高利潤加持下,原本選擇中國作為主要出口國的國家,改變策略選擇將更多的貨物傾銷至美國,全世界的塑料資源紛紛調配至美國,而銷往中國進口資源相應減少,國內下游工廠在進口資源貨少價高情況下,逐步增加對國內石化企業的認可與依賴,在美國供應恢復的這半年,國內石化企業不僅完成了國內市場的進口資源替代、也同步打開了中國石化企業進軍全球市場的窗口。
2023年中國聚丙烯月度進口量在近年來處于低位,4月更是以月進口量26.28萬噸創近年新低,雖中國聚丙烯行業依舊呈現大而不強的態勢,中低端與高端產品結構性錯配,在進口方面保持一定規模,但隨著國內聚丙烯生產企業積極投身高端聚丙烯研究,進口料國產化替換步伐明顯加快。那么本應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何突然提速,是誰在促進國產替代的腳步?細數一二,不外乎以下幾點:
1、國內聚丙烯產能快速擴張,供應重壓下價格內卷嚴重,國產資源價格優勢更明顯,擠占進口資源市場。
2、三年疫情,雖嚴格的封控政策使我們可以首先恢復生產,但在此期間,不管是塑料原料進口還是制品出口均受挑戰,下游出口訂單損失、港口運輸受阻船期延長以及資源稀少價格抬高等現象,都在挑戰下游客戶對進口原料的耐心。
3、中國聚丙烯行業的高速發展,中國雖起步較晚,但持續致力于高端產品研發,不管是兩油還是民營以及煤企均在高端領域有所涉及,且陸續交出答卷,當前國內透明料、管材等資源自給率大大提升、逐步完成國產替代。
4、下游工廠作為行業終端,對于原料的選擇,無外乎價格成本選擇、運輸成本選擇、性能選擇幾點,而國產資源:價格低、購買流程簡便、原料時效性快加上越來越好的產品性能,都在持續吸引客戶。
所以,到底是誰在促進國產替代步伐呢?是外商減少對中國配比?是國內生產企業的不斷自強?是全球貿易流向的快速轉變?抑或是當今不斷變幻的國際形勢帶來數不盡的挑戰?但不管原因幾何,中國作為全球塑料市場最大的蓄水池,在短短3年的時間,基于各種挑戰,完成了一個市場本該用5、6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完成的轉變,變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完成華麗蛻變。
(關鍵字:PP PP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