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英特爾就披露了歐洲投資新計劃,預計在10年的時間內,向歐洲投資800億歐元進行芯片產能的擴張。
根據英特爾公司最新的公告,第一階段的投資計劃已經正式敲定,預計初始投資金額會在330億歐元。
根據英特爾的投資計劃,在德國的投資將占大頭。預計會投入170億歐元在德國馬格德堡建立兩座半導體工廠。
在馬格德堡工廠的建設預計在明年上半年開始,預計2027年開始投產,正在等待歐盟的批準。
新工廠將嘗試生產小于2納米的芯片,該公司在這個生產技術方面截至目前尚未成功。
在建設過程中將創造7000個就業崗位,建成后英特爾將直接提供3000個高技術崗位,并將通過供應鏈和合作伙伴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新工廠將幫助全球半導體產能實現再平衡,并創建一條更具彈性的供應鏈。據報道,英特爾將獲得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援助。
之所以選在德國,是因為德國的供應商鏈條完善,消費市場環境也較為成熟。這對于英特爾的產能擴張來說,具有先天的優勢。
不止在德國,英特爾在愛爾蘭的投資金額同樣巨大,預計投入將達到120億歐元,主要是用于擴大現有工廠的產能和提升服務能力;
在意大利的投資也高達45億歐元,預計還將在法國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
通過顯著提高其在歐盟的制造能力,英特爾將為拉近半導體價值鏈的各個部分并提高歐洲供應鏈的彈性奠定基礎。
英特爾在歐洲的科研體系將以HPC、AI、內存、軟件編程模型、安全和云方面的先進新解決方案為主要方向。
英特爾大手筆直接的原因在于歐盟前不久通過的《歐洲芯片法案》,歐洲是半導體需求旺盛的地區,但現階段歐盟在世界芯片市場中的份額還不到10%。
法案通過后,預計將投入430億歐元用以發展歐盟國家的芯片事業,計劃將在2030年將歐盟在世界芯片市場中的份額提升到20%;
到2030年歐盟將投入的資金用于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最重要的是建設大型芯片制造工廠。
德國并不是英特爾歐洲擴張計劃中的唯一國家,但從目前金額來看,可以說是投資最大的一個國家。
從2020年開始,德國就已聯手11個歐盟國家發展半導體。
2021年年初,德國經濟部長呼吁歐洲加大半導體產業投資,擬投資十億歐元扶持本土芯片產業。
縱覽整個歐洲,德國是半導體產業鏈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德國以芯片設計,半導體材料,芯片設計軟件三大領域領先。
不僅擁有英飛凌、博世等IDM大廠,在半導體材料、設備、EDA以及晶圓制造等領域也都有著不少知名企業。
作為全球功率半導體的龍頭,英飛凌全球市占率達到36%,目前英飛凌已向3000多家客戶提供基于碳化硅的半導體產品。
博世是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同時全球MEMS傳感器市場份額占比約高達22.1%,其MEMS傳感器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物聯網及工業電子等行業。
X-fab是世界最大的模擬混合信號集成電路代工企業,專注于汽車、工業和醫療應用等領域。
西門子正在完成以Mentor為基礎,以其他軟件工具為補充的集成電路和系統設計平臺,延續在全球數字化工業軟件領域的領導地位。
不過,德國半導體以及歐洲半導體,在產品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劣勢。
也就是既缺少千億規模的通信、PC等消費級電子類芯片產品,而在汽車、工業功率芯片等產品上又沒有獨特的利基型產品,仍然只能與美國、日韓企業共享模擬芯片市場。
因此,在當前的產業變局下,德國半導體既迎來一場新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紅利期,又將身處全球半導體產業深度競合的漩渦之中。
一個新的地緣政治,工業和技術現實正在重新定義競爭環境。長期以來這一直是全球化的產業,但現在,主要地區正在加強其本地半導體生態系統,避免過度依賴進口。
對于中國而言,我們有資本、有人才,更有市場,但稀缺的是耐心。從表面上看,中國在半導體全產業鏈似乎有著同步投入、同時收獲果實的發展優勢。
德國半導體選擇的[走穩路]所取得的經驗,對于我國的半導體發展,是有積極借鑒意義的。
部分資料參考:甲子光年:《投資歐盟半導體330億歐元,英特爾下了一盤什么棋?》,半導體行業觀察:《德國半導體的實力如何?》,半導體產業縱橫:《英特爾950億美元在歐洲建造晶圓廠,哪些人會收益?》,21世紀經濟報道:《英特爾推出價值800億歐元“歐洲投資計劃”,德國何以拔得頭籌?》,鈦媒體APP:《“他者”德國(二):“走穩路”的半導體產業》
(關鍵字: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