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寶亮)從2003年開始連續幾年的大規模技術改造和投資建設,不僅目前鋼鐵年產量突破4億噸,更涌現了一批年產量上千萬噸的特大型鋼鐵企業,而且鋼產品結構和質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鋼鐵大國快步邁向鋼鐵強國。
鋼鐵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6年我國鋼鐵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粗鋼產量突破4億噸,占到全球產量的1/3,而且出口超過了4000萬噸,一舉成為全球鋼鐵出口第一大國。在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同時,我國鋼鐵工業的科技水平也有了長足進步。就拿汽車板來說,在我國轎車工業剛剛起步時,主要鋼板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寶鋼的汽車板生產水平目前已處于國際汽車板制造企業的“第一方陣”。2006年,寶鋼汽車板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3.2%,并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鋼鐵產業“從無到有”
新中國成立時,連一顆鋼釘都需要進口。為了改變這一面貌,國家集中有限的資金和科技人才支援鞍鋼恢復生產,1953年建設了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7號大型高爐,使我國有了自己的鋼鐵工業基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對鋼鐵工業局的調整,國內相繼建設了一些鋼鐵企業。
在1949年之后的幾十年里,我國除了從蘇聯引進薄板半連軋機外,幾乎很少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工業化建設水平和消費水平制約鋼鐵技術發展,而鋼鐵工業發展階段的水平更嚴重制約了科研人員的技術開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落后的煉鋼工藝設備和老軋機,都決定了我國很難生產先進的產品。
不過,我國在鋼鐵科研方面的努力早已開始,鞍鋼鋼鐵研究所就是全國最早建立的鋼鐵新品種研究機構,后來,國家冶金部成立了鋼鐵研究總院,幾個大鋼鐵企業也有了自己的鋼研所。而隨后,國產鋼鐵企業生產的鋼軌、橋梁板、耐腐蝕鋼、船舶用鋼等新鋼種不斷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大顯身手。
“60年代,我看到鞍鋼生產的不銹鋼針頭管和壁厚像剃須刀片一樣的不銹鋼無縫管時,非常驚訝。”鋼鐵專家馬忠普充滿感慨地追憶說,也就在那個時代,馬鋼生產的機車輪箍用鋼,結束了我國依賴進口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對高性能的新品種鋼材需求也快速增多。從90年代中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大發展的新時期。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從而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鋼鐵大國的地位。也就是從那時起,鋼鐵行業提出了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目標。此后,僅僅10年時間,中國鋼產量迅速增長到4億噸,而且中國鋼鐵工業的裝備水平,特別是大鋼鐵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新產品研制開發的速度大大提高了。
技術實力“由弱漸強”
回顧這段歷史,馬忠普說:“應該說過去除了寶鋼、武鋼引進國外現代熱連軋機使我國薄板連軋技術接近國際水平外,鞍鋼等許多國有大鋼廠工藝裝備水平總體還是比較落后的。2002年以前,盡管我國鋼產量超過1億噸,但我國鋼鐵工業裝備技術和產品的技術含量還是比較低的。是鋼鐵大國,但不是鋼鐵強國。”
中國鋼鐵工業技術水平快速提升還要從5年前算起。經過2003~2007年連續5年的大規模技術改造和投資建設后,不僅目前鋼鐵產量將突破4億噸,涌現了一批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甚至2000萬噸的特大型鋼鐵企業,而且鋼產品結構和質量發生了重大變化。
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和節能環保的技術進步,創造生產高技術鋼材產品的技術裝備基礎,推動企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新鋼材品種的研制開發能力,像寶鋼那樣,不斷推出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新鋼材產品,全面提高企業競爭力。
經過2003年以來的我國這輪鋼鐵投資建設,許多大鋼鐵企業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奠定了我國鋼鐵工業現代化的基礎。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基本淘汰了平爐。提高選礦品位技術,高爐噴吹煤粉,降低焦比技術進入世界前列;煉鐵精料生產的結構優化,系統節能技術的應用推廣,大幅度降低了鋼鐵企業能耗標準,改善了環境;氧氣轉爐濺渣護爐技術開發應用,使轉爐爐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煉鋼連鑄比和連鑄連軋技術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目前,我國鋼材產品基本能夠實現國產化,航天、航空和軍工等一批高精尖產業所需的鋼材品種也能國內生產。我國已經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軋制品種規格鋼材4萬多個,國產鋼材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到95%以上。許多品種鋼材的質量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寶鋼生產的汽車板、低溫壓力容器用鋼、電站用鋼;鞍鋼生產的船用厚板、蝸殼鋼、大口徑高強度X100管線鋼、耐腐蝕用鋼;包鋼的百米長高速重軌;武鋼生產的高強度、耐腐蝕橋梁用鋼,低焊接裂紋系列用鋼,高質量硅鋼片,高強度、高韌性工程機械用鋼;馬鋼的機車車輪用鋼和大型H型鋼;太鋼的“高質量不銹鋼板”、神州飛船用不銹鋼。中國的大鋼鐵企業都在不同的領域引領著鋼鐵產品的技術進步。
“當然也應當看到,鋼鐵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還很不平衡,落后產能還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今后我國鋼材需求增長的過程中,加快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的任務還相當繁重。我國鋼鐵工業整體產品質量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新鋼材品種的生產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馬忠普也指出了鋼鐵業欣喜背后的“隱憂”。
技術進步須改革體制
據悉,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鋼鐵科技研究機構、高校最多的國家,而且世界各主要鋼鐵企業及研究機構都在中國建立研發機構,世界鋼鐵科技研發的重心正在向中國轉移。
“影響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主要障礙仍然是體制問題。”馬忠普不無憂慮地說,目前包括大鋼鐵企業的研究機構在內,研究機構力量分散,難以形成鋼鐵技術進步在主攻方向的社會資源整合和研究優勢;在鋼鐵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上,還沒有形成有活力的技術市場,許多鋼鐵企業還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對中等規模的鋼鐵企業技術進步影響很大;鋼鐵科研多主體的投資體制還急待改進;重大技術進步的推廣力度不夠,重復引進,各自獨立;同時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也制約鋼鐵科技的進步。
馬忠普表示,改變我國目前鋼鐵科研力度不足的局面需要深化鋼鐵科研體制改革,以市場需求為目標,有實力的鋼鐵科研機構要擴大科技資源社會化服務。另一方面,資金缺乏是阻礙創新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少,一些科技成果中適合批量生產的經費缺乏,嚴重影響了技術創新的發展速度。因此,需要建立包括中小鋼鐵企業在內的合理科技投資體制,建立社會協調的金融支持政策。調整科技資源配置,開放鋼鐵技術市場,建立鋼鐵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開放式技術合作與創新模式,實現企業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創新相結合。通過鋼鐵產業政策,加大鋼鐵技術進步的推廣力度。把鋼鐵重點科技攻關和全面提升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和產品質量水平結合起來。
“我國已經進入了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進步。”馬忠普呼吁道,我國的鋼產量已經突破了4億噸,隨著我國鋼材需求增長速度的回落,建設鋼鐵工業強國,提高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高性能鋼材的需求一定要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
(關鍵字:鋼鐵大國 邁向 鋼鐵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