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個月以來多晶硅價格不斷沖高。分析稱,下半年行業景氣度或延續。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現在光伏行業下游壓單太多,同時采購周期、運輸周期、安裝周期等都倒逼下游需求抓緊進行,又恰逢多晶硅集體檢修,導致多晶硅價格大幅上揚。
數據顯示,上周國內多晶硅價格小幅上漲,太陽能一級致密料報價區間在12.4-13.2萬元/噸,均價12.92萬元/噸,周環比上漲0.54%。一級致密料成交價區間在12.2-13.0萬元/噸,均價為12.77萬元/噸,周環比上漲0.63%。海外進口硅料更是上看至14萬元/噸的高點。
機構分析稱,多晶硅價格的上漲,間接也助推光伏下游的電池、組件價格漲價勢頭迅猛。不過,有色金屬硅業分分調查顯示,多晶硅企業檢修影響有限,下游需求暴漲,多晶硅產能增幅小于電池增幅是根本原因。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光伏電池產量為32GW,同比增長超過28%;多晶硅和硅片產量均同比增長20%左右,落后于下游的增幅。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多晶硅企業在三季度進行檢修是多年來的慣例,特別是2017年630后企業矛頭光伏需求進入淡季,國內多晶硅一線大廠多安排在7月即開始第三季度的正常檢修,下半年多晶硅市場有望延續火爆之勢。
相關概念股:
拓日新能:電站和 EPC 業務突飛猛進 業績增長可期
上半年市場對光伏這一子行業的看法大多比較悲觀,主要理由是預期裝機增速放緩和上網電價的下調等。而我們的觀點是區別于市場的,對于光伏行業的看法是偏樂觀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雖然光伏裝機增速放緩,但是只局限于地面式電站, 分布式電站在十三五期間的增速依然值得期待。 從今年分布式電站補貼不降的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分布式光伏有明顯的政策傾斜。
同時,各地方政府對于分布式的補貼力度也不容小覷, 預計分布式光伏的市場空間巨大, 建議重點關注。二是海外市場空間巨大,在“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下,為我國的光伏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中國光伏產能已占到全球的 70%,規模效應凸顯,在價格和質量上存在明顯優勢,未來中國的光伏企業將會進一步拓展海外布局,全球影響力將進一步加強。
三是光伏上網電價的下調是確定的事情, 目前市場已經對此形成了預期并消化。而光伏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各產品成本的下降幅度是超預期的。 市場會進一步分化,優勝劣汰,對于優質企業來說,毛利率不降反升,脫穎而出。
轉型電站運營,電費收入成為主要增長點。 光伏行業產業鏈各環節中,電站運營的毛利是最高的,行業平均毛利率達到近 60%。拓日新能在戰略上積極布局電站的建設與運營,2016 年公司的電費收入達到 2.03 億,同比增加了近 1 倍。預計 2017 年底,公司自有的并網運行電站將達到 400-500MW,電費收入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公司規劃未來自有的地面電站將擴大到 1GW,為公司的長期穩定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EPC 業務逐步放量,成本管控優勢明顯。 公司憑借公司十年來的光伏電站設計、安裝及運營經驗,具備有競爭力的 EPC建設成本優勢,其中 70%-80%的成本可以由公司自身進行控制。公司 2017 年大力擴展 EPC 業務,抓住市場先機,為進一步的發展增強了動力。預計到 2017 年底,公司的 EPC將達到60MW,同比增加 5 倍。
低杠桿抗風險,厚積薄發擴張潛力巨大。 公司穩健的低杠桿的發展路線使其具有極強的抗風險能力,為公司下一步的電站開拓積聚了力量,公司資金充足,后勁十足,實力和潛力都不容小覷。公司利用在青海、陜西、喀什等當地的產業來帶動當地的電站建設,在拿地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公司厚積薄發,業績爆發可期。
海外業務無雙反,款到發貨營收穩健。 公司的太陽能應用品和太陽能集熱器主要銷往海外 81 個國家,合作超市達到 31家。公司每年可以實現近 4000 萬的銷售收入,國內很少有企業涉足該領域。這類業務毛利率較高( 2016 年公司太陽能應用產品 21.24%,太陽能集熱器 42.22%),并且不受歐美雙反的影響,對公司業績的支撐非常穩健。
盈利預測:截至 2017 年 7 月 28 日,公司的收盤價為 4.45 元,總市值為55.02 億元, 對應的 2017 年-2019 年 EPS 是 0.19、 0.29 和 0.36,對應的 PE 分別為 22 倍、 15 倍和 12 倍, 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公司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為公司穩健長遠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低杠桿的財務結構又為公司的進一步擴張提供資金支持,可以實現逆周期的穩定增長。另外,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也為公司的下一步發展保駕護航,未來不排除做大做強的可能。
風險提示:政府光伏政策風險、公司電站業務增長不達預期。
億晶光電:1 季度業績低于預期, 2 季度有望環比改善
17 年 1 季度業績低于預期
億晶光電公布 2017 年 1 季度業績:營業收入 7.8 億元, 同比下降35%;歸屬母公司凈利潤 938 萬元, 同比下降 90%,對應每股盈利 0.01 元/股。 主要由于毛利率同比下滑以及資產減值損失提升。
1 季度業績低于預期。 1 季度公司銷售收入 7.8 億元,同比下降35%,環比下降 19%。我們預計主要由于 16 年上半年國內裝機潮導致基數太高。 1季度毛利率為 16.5%,同比下滑 3.9 百分點,環比上升 0.4 百分點,我們預計主要由于 1 季度組件價格同比下降較大。銷售與管理費用率為 2.9%與 6.7%,同比分別下降 0.4百分點與上升 1.3 百分點,環比分別下降 2.0 百分點與提升 1.5百分點。由于 1 季度計提 4,578 萬資產減值損失,運營虧損為 39萬元。
發電業務保持穩健。 1 季度公司旗下 130 兆瓦電站合計發電量為3350 萬千瓦時,與 16 年 1 季度基本持平。 2017 年 1 月,公司昌吉億晶光伏奇臺縣 200MW 光伏項目以及直溪億晶 20MW 魚塘水面電站項目分別取得備案文件,預計 2017 年陸續完工,并驅動公司發電收入穩健增長。
盈利預測:為反映 1 季度毛利下滑, 我們將 2017、 2018 年每股盈利預測分別從人民幣 0.36 元與 0.43 元下調 9%與 9%至人民幣 0.33 元與 0.4 元。估值與建議目前,公司股價對應 2017 年 20 倍市盈率,位于 4 年歷史平均負1 倍標準差水平。我們預計隨著國內 630 電價調整的到來 2 季度國內裝機有望開始回升,并驅動公司 2 季度業績環比改善。
風險:光伏電站建設慢于預期。
(關鍵字:多晶硅 光伏 光伏電池 硅片)